【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长江源村:生态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网站首页     青海要闻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长江源村:生态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一排排藏家特色的建筑映入眼帘,红色的屋顶、白色的院墙,家家户户通上了水电气,藏餐吧、茶馆、商店、民宿纷纷开门迎客。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考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

  今天,当我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这座高原上的小村庄,看到在政府多项政策的扶持下,长江源村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地先后建起了小学、敬老院、村史馆、垃圾填埋场,硬化了村内水泥道路,铺设了自来水和污水管网,建成了村汽车站、文化广场,有了太阳能路灯和综合集贸市场。在当地供电公司的规划、改造下,村里的架空线路全部入地,村容村貌更加美观。


 

长江源村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图片由长江源村党支部提供


长江源村青少年参加唐古拉镇举办的篮球赛。图片由长江源村党支部提供



     努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讲述人: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扎西达娃

  2004年11月,镇上6个行政村的128户407名牧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挥别世代放牧居住的草原,来到现在的长江源村定居点——格尔木市南郊。牧民们开始了山上禁牧、保护生态,山下创业、融入城市的新生活。2017年我任职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就立志要为群众“代言”,搭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努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从牛羊肉加工着手,以生态绿色牛羊肉加工销售基地为依托,形成了从货源、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

  产业兴,村民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自长江源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结合民族地域特色,深入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为彻底改变村民居住环境,村里将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开展房前屋后清洁的基础上,先后实施长江源村、长江小区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和环卫设施采购等项目,开展乡村治理“大干100天·村貌换新颜”百日攻坚行动。

  在“党建+”带动引领下,村子进一步开拓思路找出路,继续走特色民族乡村旅游和绿色畜产品加工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在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和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基础上,实施好沱沱河生态旅游项目(游客服务中心)、长江源村民俗风情园两大项目,积极引入市场化经营主体,实现第一、二、三产业高质量高效益融合;另一方面,继续推动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工作,积极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今天这样的富裕生活和干净的生活环境,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从雪山到城镇,从游牧到定居,如今的长江源村不再靠山吃山。自主创业、外出务工,村民富了起来、村庄美了起来。


长江源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燕卓/摄

  长江源村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乡村换新颜,幸福入画来。笔直的马路和整齐划一的民居干净整洁,新开的餐吧、青年创业街、民族服饰店、新建的村史馆……一处处新景象无不展示着这座因搬迁而重获新生的村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心。

  对长江源村的村民们来说,山上的家是过去,山下的家是现在与未来。这些年来,村里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整洁,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搬迁牧民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长江源村还积极打造包括藏餐、藏饰品、藏民俗展示、驿站、酒吧、演艺厅等在内的特色旅游产业一条街,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着力开发观光、游憩、生态教育等服务。结合党建项目品牌化建设,积极与就业部门联系协调,开展适合牧民群众的相关培训,以提高广大牧民的科技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牧民劳动素质,通过实施科教兴村、经济强村等手段,加大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现在,村民们正在试图发展多种产业,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长江源村始终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幸福指数。从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到如今接受均衡教育,办学越来越规范,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搬下山后,幼儿园、小学就在家门口,长江源村的学生就学便利、安全,入学率达100%。村内设有文化室和综合阅览室、活动广场,实现了村内电视网络全覆盖;大型超市和物流服务点能够充分满足村民信息和物流需求。

  长江源村先后获得青海省省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省级生态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长江源村村史馆,见证着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燕卓/摄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省90%的国土面积属于禁止或限制开发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任务繁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近十几年,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建设生态移民村,本着搬得出、住得好、能就业的思路,移民村的建设都有整体规划,按照社区进行配套建设和管理,医院、学校、商店、养老机构、文化活动场所一应俱全。

  我省多措并举做实搬迁后续扶持。抓紧抓实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通过发展产业、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低保兜底等措施,让所有搬迁户都有稳定增收渠道。截至2022年年底,巩固发展39个县级帮扶产业园和282家乡村帮扶生产车间,吸纳劳动力务工1.7万余人,辐射带动脱贫群众12.3万人,2.87万有劳动能力搬迁户户均实现2人就业。强化搬迁安置点乡村治理,297个集中安置区建立健全各类党群组织,全部修建了综合服务中心,下沉公共服务资源,帮助搬迁群众融入当地社会。

  未来,青海将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优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大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200个乡村振兴试点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新建改建省道和农村公路2000公里,推动解决10个大电网未覆盖乡用电问题,优化提升农牧区安全饮水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农牧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2023-06-16 09:48
浏览量: 2